抑郁症的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抑郁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近年来,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大量产生,在西方国家,药物已经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当然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例如认知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支持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大量研究证实,单独心理治疗或单独药物治疗,都不如同时使用两者的治疗效果好。同时,抑郁症患者应当调整自己生活节奏,放松自己,好好休息。随着医学的发展,抑郁症已经是一种完全可以治好的疾病
以下主要介绍一下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根据国外近20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 心理治疗适合于轻性抑郁或经过药物治疗后抑郁程度减轻的患者, 相当一部分的抑郁症病人经过心理治疗或多种治疗方法的处理或帮助可以得到治愈或缓解。如美国曾作过一项大样本的随访研究, 发现人际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门诊病人的有效率为60% - 80%。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起因是有一定的心理应激引起的,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心理治疗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疏导与渲泄
积“压”成疾是抑郁症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抑郁症患者多数都有一定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如工作、学习、生活或人际关系严重受挫,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他们来到心理医生面前首要的需求是表达痛苦,吐露心声,但又顾虑重重,医生应该做的是除了为患者提供宽松、保密的环境外,重要的是平等、热情地接纳患者,给予患者一定指导劝解,帮助解决现实的困难,同时应倾听他们的痛苦,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明确生活的动机, 增强自我防卫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 改变不良的认知
从心理的角度看,抑郁症的深层问题是患者的病理性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它导致了患者的感知错误,促使其情感及行为异常,当然也影响到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形成心身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改变这种认知模式是心理治疗的核心。这种病理性认知模式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如患者对自身、对以往经历以及对自己的前途总是负性评价,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过去一无是处,前途一片灰暗。在对具体的人际交往或学习工作及生活上,患者常任意推断,过分概括,放大或缩小,选择性注意,二分法思维(非此即彼),个人化(“揽错”于己) 等。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即认知)是决定其情绪和行为的内在因素。认知治疗是通过医生帮助患者辨认这些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让患者亲自用事实检验自己的认知假设,用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等方法,去掉患者的“有色眼镜”引导患者走出“云雾山中”,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 使患者能客观地对待自己,看待世界,预测未来,该病也就从根本上得以治愈。
(3) 接受现实,积级行动
要将“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应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痛苦,自己按本身应有的“生的欲望”积极的行动。行动是去做你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具有建设性的活动。通过积极的行动,去获得成功和喜悦, 经反复实践再行动再成功再喜悦,以这种良性循环替代失败与痛苦的恶性循环。
(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改进抑郁的重要措施。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缓冲心理压力,从而起到预防或减轻抑郁。家人、朋友、同事的精神支持,经常与其谈心,密切朋友关系,将有助于病情康复。通过社会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可以说,社会支持是比物质帮助有效得多的“灵丹妙药”!
案例:这是一位大学生的来信:我想谈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刚上大学时,有些不习惯,不过我适应能力还算好,不觉的很生疏,我与班里的同学相处还比较好,大家对我的印象还不错,可是我却总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干什么事情总是没有精神,情绪很不稳定,尤其是这几天,大家都在复习,我看到大家都在读书,我就不想看书,觉得很难受,甚至有点痛恨她们在读书。我也和从前的同学说我现在的情况,他们劝我说,大学和高中是不同的,没有必要被别人左右,不要管别人如何学习,你只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了,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可是我发现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我经常一个人行动,上课,自习,吃饭,有活动我总是一个人,我觉得一个人很自在,不受约束,当然我不是很孤僻,我也和大家交流,只是从前习惯了独处。而且我们宿舍五个人,俩人一对,正好我一个,我们平时相处也不错,大家都是好人,我们也没有什么矛盾,我们还是院里的四星级宿舍。我发现我自己还有个问题,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就吃东西。常常是一个人在这个食堂吃过,又跑到另一个去吃,然后再到超市买一大堆饼干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回宿舍吃,我觉得我近乎疯狂,不可理喻,我就想让胃撑满,有时近于疼痛,好像这样我会得到快感和满足,当我吃东西的时候,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我就想不停的吃下去,什么都不要想。
但是我发现这种发泄带来了更多的问题。首先是钱的问题,在上个学期,我买的东西还不是很贵,还有些自制力,次数也不是很多,希望自己会改过来。但是这个学期我发现自己反而变本加厉,表现为:买的东西越来越贵,次数越来越多,好像越贵才越刺激,才越满足。但我家里并不是能承受的起,我觉得对不起父母,因而自责。但是越是这样,我就越想放纵自己。好像有两个我在作斗争,一个让我恢复理智,另一个在让我奢侈,让我放纵。而我总是屈服于后者。
另一个问题是我长胖了,我知道这是一个女孩子很敏感的问题,我也不例外。其实我很注重自己的外表,希望自己精干,但是我现在长了十斤。我常常在晚上吃东西,不睡觉,有时候还偷偷摸摸,一直到吃完为止,或者直到胃口实在受不了,就去睡觉,第二天,当我清醒之后,我会照镜子,看看自己圆滚滚的肚皮,我会想我到底干了些什么,我怎么这样,我好像不是我了,不想接受自己的样子。可是下一次我又克制不住自己。
我从前尝试过节食减肥,的确瘦了不少,但是我发现我对什么都馋了,而且刻意寻找东西吃,不是因为饿,而是为了一种满足感,而且经常没有节制,吃起来不停。我的胃已经出现问题,一吃多了就吐,估计是胃炎。可我还是常常控制不住自己。
我把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事上,这样我的生活不规律,学习不规律,饮食不规律,我觉得生活学习一团糟,对什么都很没有信心,也许这就是我情绪不稳定,对什么都没兴趣的原因吧。我觉得我对不起很多人,对不起所有对我有期望的人,父母、同学,师长,包括我自己,可是我还是很难控制我自己的情绪,我觉得我好像有两种人格在厮杀。我很害怕,但是不知该如何做……
这是一例以抑郁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问题,具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兴趣减退、体重剧增、消极的自我观念、注意力不集中,通过面谈以及对她以往生活经历的追踪,核心问题仍然是情绪问题,表现为通过吃缓解其心理压力与焦虑,尽管已经认识到问题,但却控制不住。在咨询中首先要向患者解释抑郁症的特征,消除患者对于抑郁症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鼓励患者正确心理、社会因素与危机。其次是要从认知上改变对自身、对以往经历以及对自己前途的负性评价,树立对未来的自信心。再就是可根据正规医院处方,予以药物治疗。
4、愤怒。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愤怒发生时,可能导致人体心跳加快、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躯体性疾病,同时还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或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情绪情感发展上往往容易产生好激动、易动怒的特点。如有的大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有的因人际协调受阻而怒不可遏、恶语伤人;有的因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与自己相左而恼羞成怒;有的因一时的成功、得意而忘乎所以;有的因暂时的挫折或失败而悲观失望,痛不欲生。如此种种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的好激动、易动怒的不良情绪特点,在一些大学生身上时有体现。这种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因而有人说:“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
案例:这是一位大一女生的自述:“我来自一个并不富有但也比较宽裕的家庭,父亲非常爱我,但在我童年中,发生过重大创伤性生活事件,自从这件事发生后,我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再相信很多人们确信不移的比如友谊、爱情等,我想通过努力学习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开始新的生活,摆脱童年生活的阴影,来到大学后,看到同学们都快乐无忧地生活着,长久潜藏于心的愤怒悄悄地滋长着,我不知道如何化解与排解这种情绪,便经常翻同学的书柜和床位,将他们正在看的参考书藏起来,我并不是为了看书而是看到他们焦虑、着急的样子,我内在的愤怒便找到了渲泻的口,这样我还不解气,我将同学的存折悄悄取出,并将钱全部花掉以化解我心中的愤怒。”
这位女同学在童年遭受的挫折与伤害,因为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支持,在她升入大学后中,她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她潜在的愤怒并没有得到升华与缓解而是压抑起来,并寻找适当的机会进行发泄。对于容易激动愤怒的学生, 我们可以教导其用换位思考的办法,在心理学上叫“感情移入”。当学生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对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后,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对方我的感受会是如何呢?”像上面案例中提到的女同学看到同学着急的样子,认为自己的愤怒得到了宣泄,但是如果想想自己的东西找不到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真正的体会一下对方的心情。运用心理移位法,可以让自己体验对方的情感,有利于理解别人,有利于抑制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蔓延,这是避免易怒心理行为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再就是如果自己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喊几声,宣泄自己的情绪。
5、嫉妒。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的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
嫉妒是人本质上的疵点,嫉妒心强的人容易得心身疾病。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产生压抑感,容易引起忧愁、消沉、怀疑、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其次,嫉妒心强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不良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们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寂寞。嫉妒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
克服嫉妒,首先要教导学生开阔视野,开阔心胸,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客观规律。其次要学会转移注意力,需要积极进取,使生活充实起来,以期取得成功,并不亚于竞争对手。因此,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使学生活真正充实起来,嫉妒的毒素就不会孳生、蔓延。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败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可以找一些理由,使自己不再嫉妒别人。三是学习并欣赏别人的长处,化嫉妒为动力。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关注别人的优点,忽视自己的优点。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熟悉的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将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有意识地想一想自己比对方强的地方,这样就会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四是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待人处事常常以我为中心,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
案例;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我们也可以用认知领悟疗法,让小B认识到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冠军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就一定能超越别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再就是要努力提高自己,案例中小B 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小A比自己强。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断地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那么,也可以减少嫉妒的诱因。而且,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填得慢慢的,自然也就减少了“无事生非”的机会,这是克服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6、冷漠。冷漠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都相无动于衷。具体表现为:凡事漠不关心、冷淡、退让的消极情绪体验。如有的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集体和同学态度冷淡,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国家大事等漠然置之,似乎自己已看破红尘、超凡脱俗。于是,把自己游离于社会群体之外,独来独往,对各种刺激无动于衷。这种冷漠的情绪状态,多是压抑内心情感情绪的一种消极逃避反应。具有这种情绪的人从表面上看虽表现为平静、冷漠,但内心却往往有强烈的痛苦、孤寂和压抑感。如果大学生长时间地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下,巨大的心理能量无法释放,超过了一定限度时,就会以排山倒海的形式爆发出来,致使心理平衡遭到破坏,影响身心健康。
冷漠与退缩一样,是一种消极情绪的内化而非外显的行为,事实上,冷漠比攻击更可怕。冷漠会带来责任感的下降、生活意义的缺失与自我价值的放弃。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消极情绪体验。冷漠的形成多数与人生重大生活事件与重要丧失有关,也与个体的生活经历有关。造成大学生冷漠心态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理想和和信念幻灭。应该说,每一个青少年当他们跨入一个新的校园时,都是充满热情、有所追求的。但是,他们学校中学习、生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时,也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多种多样的、来自各个方面的阴暗面,遇到一些令人百思不解的事,这时候,处于心理半成熟期的他们便会在心理产生众多的矛盾、冲突和动摇,戴上有色眼镜看整个社会,于是整个的热情便在灰色眼镜的覆盖下消失了,理想和信念便随之消散。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确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善于全面地、科学地观察事物,从本质上去理解问题,把熄灭了的理想和信念的重新竖立起来。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其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地表现自己。冷漠心常常是因为累受挫折而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所致,因此,要消除这种怀疑,除了正确地评价自己以外,还要学会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才能。因此,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循序渐进地增进其自信心,逐步克服其冷漠的心态。
案例:一女生曾这样认为:自我一出生,父母就教我与人竞争,别人会弹琴,我也得会弹,别人会跳舞,我也得会跳,别人考试第二我得第一,比来比去,虽然上了大学,但我觉得好没意思,父母真不该把我带到这个社会来。所以平时这个女生表情平淡呆板,行动无生气,懒散,对他人的奋斗进取精神不理解。
该女生冷漠的形成与其生活经历有关,由于一直处于一种竞争的心态下,并且每次竞争几乎都已胜利告终,发现比来比去毫无意义,进而用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应对周围的一切,帮助该女生克服冷漠最根本的是改变认知,让其发现生活的意义,发现自我的价值,改变长此以往形成的对人生消极的看法;从行为上,要多鼓励其积极投身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融入到集体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与自我提升。
三、学习障碍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是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心理的健康状况占重要位置。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机过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考试焦虑等等。
1、学习动机不当。学习动机不当包括学习动机不足和学习动机过强,这二者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学习动机不足的主要表现为:无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习而学习甚至厌倦学习和逃避学习;学习动机过强的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过强,奖励动机过强,学习强度过大。这是两位大学生的来信:
案例一:我是一位来自山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学业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上大学后,忽然感到心中茫然,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有时候想到辍学在家的妹妹和年迈的父母我也恨自己不争气,可我的确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上马马虎虎,盲无目的,上课打不起精神,我不是因为喜欢上网而荒废了学业,而是因为实在没劲才去上网聊天打游戏。
案例二:我今年已经大三了,一直优秀的我一向对自己要求很高,当然这也与家庭的期望有关,父母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严传身教下,我从小就知道努力与奋斗。在大学,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生涯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成绩要拔尖,英语二年级通过国家六级和托福考试,为将来出国留学做好准备;三年级入党,使自己的政治生命有所昄依;与此同时锻炼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于是,在大学我像一只陀螺飞速运转着,珍惜大学的分分秒秒,因为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我却发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我忽然怀疑起自己的学习能力,我感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在失落,甚至多年积累的自信也受到挑战,对未来,我忽然担心起来,我该如何办?
从上面两封学生来信可以看出:他们二人都因为学习动机不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不同的是前者是因为学习动机不足,后来是由于成就动机过强造成的。
学习动机不当的调节:学习动机不足的调整。首先辅导员要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价值与大学的目标,重新规划学业与人生;二是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特别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用自身的意志战胜惰性;三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业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学习动机过强的调节。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质,制订恰当的学业目标与学业期望,调整成就动机,与此同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二是转换表面的学习动机为深层学习动机,淡化外在奖励特别是学业成就的诱因,正确对待荣誉与学业成绩;三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坚持不懈,便会取得预期效果。
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具有指向性、选择性和集中性。注意是人类学习的前提,没有注意,就没有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在大学生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表现。一是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大脑常常开小差,盯着黑板却心猿意马,自己不能控制思维飘逸;二是易受环境的干扰,教室外的小小动静都能引起注意力的转移,而且长时间不能静心;三是参加活动如体育运动或看一场电影后,久久沉浸在情节的回忆之中。
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青年时期发展任务多,因而导致压力与心理冲突加剧,特别是由于恋爱、性幻想等更容易引发注意力问题;二是生活事件导致心理应激,如重要丧失、考试失败、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经济困难、评优失败、失恋、宿舍关系失和等造成的思想负担重,精力分散;三是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焦虑过低,缺少压力与紧迫感。
注意力不集中的自我调节。首先是学会注意力转移,遇到生活应激事件与挫折,能够尽快从中解脱出来;二是适当强化学习动机,保持适当的学习压力与学习焦虑,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三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保持旺盛的精力;四是选择理想的学习环境,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自我监控。
3、考试焦虑。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是一种非常状态,要求考生的头脑清醒、情绪稳定。考试焦虑是一种严重影响考试水平发挥的情绪反应。考试是滋生紧张情绪的土壤,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主要是由于求胜心切,加重了心理负担,求胜动机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兴奋中心,致使其附近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这会破坏知识之间的联系,妨碍了对知识的调动与提取,而记忆的暂时中断往往会加重焦虑情绪,从而加深考生对考试成绩得失的忧虑,于时导致恶性循环,容易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在焦虑的状态下,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一是情绪上表现出担忧、焦虑、烦躁不安;二是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三是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四是身体上表现为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具有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如: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等。
考试焦虑的调节。一是要有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牢固掌握知识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要教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确立恰当的学业期望,培养自信心。二是要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三是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对一些敏感、焦虑、抗挫折能力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考试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对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提高考试技巧,有效地化解外来压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四是学会放松。放松有许多方法,我们介绍几种放松的方法:(1)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2)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3)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脚、双腿、背部、颈、手心二是想象放松,可以放轻音乐,自己想象在轻柔的海滩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赤脚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听海浪拍打海岸,将头脑倒空,达到放松的目的。
四、人际障碍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同时他们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其实大家渴望友谊和交往,有着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但有一些还是不愿意向周围同学说,而是深深埋在心底,长期的积郁,再加上学业负担的压力,使大学生的人际适应力下降。因此,和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容易由于交往受挫引发心理障碍。
在这里,列举一些典型的案例,以此来说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孤独型
特点:此类型大学生的特点是基本不与同伴进行交往,进而不能解决交往中产生的问题,视同伴交往为畏途。从个性特征上来说,此类型的大学生通常比较孤僻、冷漠或者害羞,“不善于与同伴交往”是这类学生的主要交往障碍。
案例:小Z,男,大四,在大学四年中,由于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被同学称为“隐形人”,老师几次与其联系想对其访谈都遭到冷淡拒绝。据小Z的同学反映,他平时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交谈,也不爱与人分享或者帮助别人。一位比较了解小Z的同学说,他在家乡是成绩领先的佼佼者,到了大学以后,很多同学比自己见识广、能力强,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与失落感,再加上原本内向的性格,导致了现在的同伴交往孤独障碍。
成因:孤僻和冷漠。同伴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它必须建立在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作用之中。而性格孤僻、冷漠的人,则认为人是自私的、不可信赖的,因而现实中与人总是保持一定距离,独来独往。由于不相信别人,也不了解自己,所以这部分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不愿主动参与或很少参与群体活动,进而导致“自我孤立”。害羞和内向。害羞内向是指人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正常的交往行为。同伴交往强调同学间的主动交流和积极行为,但具有害羞心理的人由于羞怯和缺乏自信,不善于交往,在同伴交往中常处于被动地位,属于容易被集体遗忘的群体,进而导致“被动孤立”。
对策: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工作。解决此类型同伴交往障碍的最好方法就是要让这些同学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创造其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其在“实战交往”中学会合作、包容、共享与帮助等积极交往方式。特别对于害羞、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敢于跟熟悉的人打招呼开始,逐步推进到与不是太熟悉的乃至完全陌生的人问话、叙谈和共事,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强化。
同伴的帮助与谅解。这一点也是纠正其不良交往方式的重要因素,要取得其他同学的理解,用集体的包容和努力争取此类型大学生从孤独和自闭中走出来,迎接友情的美好和合作的幸福。
2、完美型
特点:此类型大学生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命不凡。他们主观上对同伴交往期望过高。而这种高期望容易造成失望的心理,因而一旦出现不顺,对其影响是长期的,甚至会出现逃避现实的倾向。
案例:小L,男,大三,校BBS某栏目版主,学习成绩较差,整日泡在网上,沉迷虚拟世界的交往,写得一手愤世嫉俗的潇洒文字,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与论坛上认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喝酒,娱乐,是个典型的逃避现实的“愤青”。拿小L自己的话来说,现实中周围的同学都太不“完美”,太“俗”,和他们交往太“难”,找不到心灵契合的知己,而在网上遇到的朋友是能与自己在精神交流的合得来的“真”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发泄自己平时生活中的“郁闷”,远离现实中“俗人”的纷扰。
成因:这样的大学生其实骨子里有着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他们眼里,自己在同伴交往中的感受最重要,一旦现实中遇到的同伴达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要求,就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却很少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目前,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多,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交往中常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新环境中的同伴关系,过分维护自己,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往往带有片面、简单化的倾向,从而为自己的同伴交往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对策:悦纳自己,接受他人。对待此类型的大学生,要使他们懂得同伴交往的现实性与平等性,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及评价他人的标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在与对方交往动机中,都含有肯定自我的成分,人们在交往中倾向于选择能肯定其自我感的人,因此我们不妨试着真诚地肯定对方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扩大自己交际圈,开阔自己的世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